2007年7月14日星期六

・阳虚忌食物品

・阳虚忌食物品
【 发布:剑雪封侯  2006-09-16 11:35  短线2005   浏览/回复:622/2】
  忌食物品
  阳虚之人忌吃下列食物。
  鸭肉
  性凉之物,易伤人之阳气。《饮食须知》曾说:鸭肉味甘性寒,滑中发冷气。《随息居饮食谱》亦云:凡阳虚脾弱,……皆忌之。因此,阳气虚弱体质之人,尤其是脾肾阳虚者,法当忌食。
  兔肉
  性凉,能凉血,易损阳气。正如清代食医王孟英在《随息居饮食谱》中所说:兔肉甘冷,凉血,多食损元阳。阳虚者尤忌。所以,阳气不足之人当忌食之。
  獭肉
  俗称水狗肉。性大凉,能伤人之阳气,故阳虚之人不宜多食。《本草图经》中早有告诫:獭肉,消阳气,宜少食。《随息居饮食谱》中也说:獭肉,多食消男子阳气。
  甜瓜
  其性大凉,易伤人之阳气。如《本草衍义》中早有告诫:甜瓜,多食未有不下痢者,为其消损阳气故也。因此,凡平素阳气不足,尤其是脾肾阳虚之人,切勿多食之。
  此外,阳虚之人还应忌吃或少吃鸭血、鸭蛋、阿胶、牛奶、酸奶、甲鱼、螃蟹、田螺、螺蛳、蚌肉、蚬肉、柿子、柿饼、柚子、柑、香蕉、无花果、西瓜、青苦瓜、地瓜、菜瓜、生藕、生萝卜、丝瓜、冬瓜、紫菜、地耳、金针菇、草菇、落葵、莼菜、发菜、君达菜、罗汉果、荸荠、菊花脑、
  薄荷、金银花、菊花、槐花等。
  
工具箱  
【 ・ 发布:剑雪封侯  2006-09-16 11:41 】  
  桂附地黄丸就是金匮肾气丸
  
  一天上午,药师老王正在接待咨询用药的顾客,新店员小张急急忙忙地跑过来问:"王药师,我们药店里有没有桂附地黄丸这种药啊?我怎么没找到呢!"
  
  老王转过身子,不假思索地说道:"有,就在那边摆着,你再找找吧。"
  
  小张答应了一声,转身又找去了。不一会儿,小张又来到老王的面前,不好意思地说:"王药师,我还是没有找到,这可怎么办啊?"
  
  "哦!对了,你去看看有没有金匮肾气丸,金匮肾气丸就是桂附地黄丸。"老王又对小张说。
  
  "桂附地黄丸就是金匮肾气丸啊?我还真不知道,待会儿我再来向您请教。"说着,小张急忙跑去取药了。
  
  等店里顾客不多了,小张向老王请教:"王药师,您能不能给我讲讲为什么桂附地黄丸就是金匮肾气丸,还有这种中成药的功效特点,我好学习一下,免得再发生此类事情。"
  
  见小张虚心请教,老王微笑着说:"当然可以了,我就简单地给你说说吧。金匮肾气丸其实又叫八味地黄丸或者桂附地黄丸,方剂是由六味地黄丸中的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牡丹皮加桂枝、附子等八味中药配伍组成的。而桂附地黄丸来源于汉张仲景之《金匮要略》肾气丸方,所以本品即张仲景名方'金匮肾气丸',具有焕趋阳火,壮肾益阳的功效。"
  
  "哦,是由六味地黄丸加了两味药配伍组成的。真奇怪呀,六味、八味,这八味比六味多了两味药是起什么作用的呢?"小张又问。
  
  "金匮肾气丸是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入桂枝、附子二味药组成的。附子和桂枝这两味药都是入心、肾、脾经的热性药物,能祛风通络、温补肾阳,所以用六味地黄丸加上桂枝、附子而组成的金匮肾气丸不仅具有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的作用,而且还能在补阴中生火助阳,使之达到温补肾阳的目的。因此,金匮肾气丸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肾阳虚所至的腰膝酸痛、肢冷、浮肿、小腹胀满、小便不利、小便频数、痰饮喘咳、舌淡、脉细无力等症。"
  
  "哦,您这么一说,我懂了一些。金匮肾气丸多了两味药就能够治疗肾阳虚所至的病症,而六味地黄丸主治因肾阴亏损所引起的诸种疾病,是滋肾阴、降虚火的良药。"
  
  老王点了点头,称赞说:"不错啊,真是后生可畏,一点就透。以后,再遇到什么问题,尽管来问我。"
  
  小张望着老王,感激地说:"太好了,有您这句话我就放心了。以后,我还有许多问题要向您请教呢……"
工具箱  
【 ・ 发布:剑雪封侯  2006-09-16 11:45 】  
  桂附地黄丸不是金匮肾气丸
  --------------------------------------------------------------------------------------------
  http://www.anccn.com 时间: 2006年9月13日 【字体:大 中 小】
  
  目前有许多临床医师和药店药师均将桂附地黄丸当作金匮肾气丸给患者使用。但桂附地黄丸不是金匮肾气丸。
  首先,古方金匮肾气丸处方已与今方(药店销售)金匮肾气丸处方不同,按现今国家药品标准,桂附地黄丸与金匮肾气丸是处方组成不同的两种中成药,因此把药店里的金匮肾气丸当作桂附地黄丸销售是错误的;其次,"今方金匮肾气丸的方剂由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牡丹皮加桂枝、附子八味组成"的说法是错误的。同时,桂附地黄丸方中用的不是桂枝而是肉桂,山茱萸、附子也是炮制品;再次,六味地黄丸是由金匮肾气丸减去肉桂、制附子两味药化裁而成,说金匮肾气丸是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入桂枝、附子两味药组成的,则是本末倒置。
  古方金匮肾气丸为医圣张仲景(东汉)创制,载于《金匮要略》,在该书中有两个名,即该书"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篇中的"崔氏八味丸"和"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篇中的"肾气丸"。处方由干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牡丹皮、桂枝、附子(炮)八味药组成,用于治疗"脚气上入,少腹不仁"及妇女"转胞"。宋代陈师文等人奉敕所撰《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成书于1110年)对该方进行了改进,将桂枝改为肉桂,干地黄改为熟地,且加大肉桂及制附子的用量,使该药药效有了质的提高,更主要用于肾气虚乏,取名"八味丸",收载于该书"卷之五・治诸虚(附骨蒸)"。由于该方最早出自《金匮要略》,且与六味地黄丸相比,多了肉桂、制附子两味药,所以后世又习称其为金匮肾气丸、桂附地黄丸、八味地黄丸。而六味地黄丸系宋代太医钱乙针对小儿"肾无实,必主虚"的病理特点,去掉金匮肾气丸中附子、肉桂两味药,创制而成,载于《小儿药证直诀・卷下・诸方》(成书于1119年),原名"地黄丸",用于儿科"治肾怯失音,囟开不合,神不足,目中白睛多,面色 白",即小儿肾虚。在历代医学典籍中,六味地黄丸应用极为广泛,遍布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各科杂症,现主要用于肾阴虚证。而南宋医家严用和在"金匮肾气丸"基础上加入川牛膝(去芦,酒浸)、车前子(酒蒸),并将山药炒用,加减化裁制成"加味肾气丸",并收载于其《严氏济生方》(简称《济生方》,成书于1253年)中,后世习称之为济生肾气丸,治肾虚腰重,脚肿,小便不利。如果说六味地黄丸是对金匮肾气丸的提炼,那么,济生肾气丸是对金匮肾气丸的发展。
  今方桂附地黄丸质量标准收载于《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处方组成与宋代金匮肾气丸方基本相同,由肉桂、制附子、熟地黄、山茱萸(制)、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八味药组成,惟肉桂、制附子用量减半(与仲景肾气丸方相近)。温补肾阳,用于肾阳不足。肉桂、制附子两味药在方中用量较小,意在补命门之火,即生肾气。今方金匮肾气丸质量标准收载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二十册,主要由地黄、山药、山茱萸(酒炙)、茯苓、牡丹皮、泽泻、桂枝、附子(炙)、牛膝(去头)、车前子(盐炙)十味药组成,温补肾阳,化气行水,用于肾虚水肿,腰膝酸软,小便不利等。与八味药组成的古方"金匮肾气丸"处方组成已大不相同,与古方"济生肾气丸"较接近些。而今方济生肾气丸质量标准收载于《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处方主要是在桂附地黄丸的基础上倍用茯苓、同时加入牛膝、车前子两味药组成。与今方金匮肾气丸比较,今方济生肾气丸用熟地而不用生地,用肉桂而不用桂枝,车前子不经过盐炙,而且各味药的剂量组成有显著不同,而与古方济生肾气丸比较,在药味炮制及剂量上差异更大。虽然济生肾气丸亦具有温肾化气,利水消肿之功,用于肾阳不足,水湿内停所致的肾虚水肿,但应注意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辨证用药。
  时移事异,时代在发展,中医药学也在不断发展,古今同方异名,同名异方屡见不鲜,有时候多年的经验或者知识积累也可能是过时的或错误的认识。事实上,现今无论是临床医生,还是驻店药师,常常把桂附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当作同一种药给患者使用,甚至于不少文献中亦将两药当作为同一种药。虽然两药功能相似,但毕竟处方组成有显著不同,适应症的侧重点亦有所不同(金匮肾气丸在补肾同时增强了利水作用,同时用牛膝引药下行,直趋下焦,强壮腰膝),应当加以区别使用。
  

没有评论: